身體知道白天的白、懂夜的黑 ,生理時鐘、晝夜節律的重要性

2020/12/21
A- A+

睡眠技師 -李韻薇

晝夜節律是甚麼?
通常也被稱為生理時鐘,一種週期性的節律,自動調節許多身體功能,不需要有意識的控制。但人體的內部晝夜節律約為24.2小時,比正常一天時間稍長,因此每天需要透過陽光以及社交行為去校正,稍微提前一些時間與24小時制同步。

晝夜節律如何運作?
人體主要接收光的部位為眼睛視網膜的黑視蛋白視網膜神經節細胞(pRGC),再經由視網膜-下視丘路徑(RHT) 傳送訊息到視交叉上核(SCN),再到達下丘腦室旁核(PVH) 並穿過脊髓的中間外側細胞住,再傳到脊髓交感神經鏈的上頸神經節(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經節後神經纖維到達松果腺,刺激生成分泌褪黑激素(圖一),進而調節晝夜節律。

circadian rhythm

晝夜節律與褪黑激素
人類和大多數的哺乳類動物,在開始入睡前便會開始出現褪黑激素產生睡意,並在半夜達到高峰,再於早晨醒來時下降。晝夜節律影響各種各樣的內分泌功能,包括胃酸分泌,運動模式、呼吸、血壓,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當晝夜節律系統功能失調或內源性的時間與外部社交和工作週期的時間不一致時,而導致慢性或複發性模式睡眠或清醒紊亂。

晝夜節律睡眠-清醒障礙包含:
延遲型睡眠-清醒障礙:早上不容易醒來,通常認為一般人晚兩個小時以上醒來,可能要到凌晨2點或更晚才能入睡。
提前型睡眠-清醒障礙: 這些患者有失眠,凌晨2點至5點醒來,並在傍晚6點至九點出現入睡,甚至下午時間出現嗜睡。
不規則睡眠-清醒節律障礙:這種睡眠障礙具有不確定的睡眠-清醒週期,難以有同步睡眠時間,白天或晚上不規律地睡覺,可能在24小時內隨時小睡片刻。症狀包括慢性失眠,過度嗜睡或兩者兼有。患有癡呆症,療養院的住民,智能障障兒童和腦部損傷以及神經系統疾病更常見。
 非24小時睡眠-清醒障礙:保有相同的睡眠時間和清醒時間,但是"內部生理時鐘"大於24小時,每天延遲一到兩個小時入睡,這種疾病最常見於盲人。極難治療,建議早上使用明亮的光線照射和傍晚服用褪黑激素治療。
輪班工作障礙:工作時間表與身體的自然晝夜節律相衝突,導致持續或反复的睡眠中斷,進而失眠或過度嗜睡。
時差:因長時間旅行跨越兩個或多個時區而晝夜節律受到干擾,難以在新時區進行調整。向東飛比向西飛更難調整,因為晚睡比早前睡眠更容易。

 

參考資料:Richard B. Berry MD 及 Mary H. Wagner MD Sleep Medicine Pearls, 626-634 Continuum (Minneap Minn)2017;23(4):1051–1063

喜歡這則文章嗎?立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