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覺醒來還是煩躁?可能是睡眠出問題了!

2025/6/30
A- A+

睡眠技師 林姵妤

睡眠與情緒之間的密切關聯
清晨醒來時的精神狀態,往往能反映出前一晚的睡眠品質。若經歷了一夜輾轉難眠,隔日常出現情緒低落、煩躁易怒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這不僅是生活中的常見經驗,也早已是心理學與神經科學領域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睡眠品質與情緒之間的交互作用。

睡眠與情緒之間的雙向關係已被眾多研究證實。當個體處於焦慮、憂鬱等負向情緒狀態時,常伴隨入睡困難、淺眠或夜間甦醒等問題;而獲得良好睡眠則有助於提升情緒穩定性與壓力耐受力。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協會資料,長期睡眠品質不佳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提高超過兩倍。此外,情緒障礙亦常以睡眠問題作為臨床表現,例如憂鬱症患者易有早醒或嗜睡現象,焦慮症患者則常出現入睡困難或過度擔憂翌日生活等症狀。
mood and sleep (4)


【研究突破:應用生態瞬時評估進行即時觀察

傳統研究多仰賴回溯式問卷與病患自我報告,無法即時掌握情緒與睡眠間的日常變化。為克服此限制,近期研究團隊應用了生態瞬時評估法(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EMA),針對208名來自美國37州的成年人進行為期六週的追蹤調查。

研究設計重點包括:

每日三次手機應用回報:參與者記錄當下情緒、壓力程度、專注力與精力狀態。
睡眠品質紀錄:每日晨間主觀評估前一晚的睡眠狀況。
輔助數據整合:包括行動感測器(GPS、加速度計)紀錄身體活動、氣象資料(氣溫、日照時數)及生活型態(日常與假日)等變項。
參與者分組:依據其焦慮與憂鬱程度分為四組:憂鬱合併焦慮、單純憂鬱、單純焦慮及無症狀對照組。


【研究發現:睡眠影響情緒的效應顯著高於反向關係】

透過混合效應模型與傾向分數配對等進階統計方法,研究結果指出:

前一晚的良好睡眠顯著提升隔日的情緒穩定性,並降低壓力感、提升注意力與精力表現。
白天情緒狀態對當晚睡眠品質的影響相對較小。
整體而言,睡眠對情緒的影響強度為情緒影響睡眠的三倍,顯示睡眠在情緒調節中扮演關鍵角色。

此外,研究亦觀察到不同心理特質的參與者呈現不同的互動模式:

焦慮傾向高者:白天情緒波動較易影響當晚睡眠。
憂鬱傾向者:睡眠與情緒之間的雙向效應整體較弱,可能與較低的生活反應性相關。
無症狀對照組:良好睡眠對情緒穩定的正向效應最為明顯。

即便控制了每日壓力、身體活動、氣候條件與生活型態等潛在干擾因素,睡眠品質對情緒狀態的穩定影響依然成立,進一步強化研究結果的可信度。mood and sleep


 臨床意涵:情緒調節介入建議應從睡眠品質著手

提升睡眠品質有助於促進情緒穩定,並對心理健康維護產生正面效益。針對臨床上輕中度情緒困擾或長期壓力族群,建議採行以下非藥物介入策略,常見且有效的睡眠改善方法包括: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
放鬆訓練:如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技巧
作息規律化:每日固定上床與起床時間
減少藍光暴露:睡前一小時避免使用3C產品

即便並無臨床診斷之情緒問題,日常生活中亦可透過這些簡單作法預防情緒波動並強化心理韌性。
mood and sleep


結語:穩定情緒,從一夜好眠開始

 睡眠不僅是身體恢復的重要環節,更是情緒調節的關鍵因素。面對忙碌工作與生活挑戰,情緒穩定不應僅靠意志力支撐,而應從改善夜間休息品質著手。給自己一個規律、充足的夜晚睡眠,將是提升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的有效起點。

喜歡這則文章嗎?立即分享